【郑州日报】发现 守望 传承 ——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侧记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19/08/30 09:30  

本报记者 成燕 文 李焱 图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步履铿锵。8月27日至29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70多家国内文博单位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绿城,参加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论坛期间,参会嘉宾们来到巩义双槐树遗址和荥阳青台遗址考察,其中青台遗址出土的“北斗九星”遗迹让大家深深震撼。

       发现:中国考古硕果累累

       每一次考古发掘,既是在发现历史,更是在开启未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及河南考古界取得了哪些辉煌成果?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政府、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的本届论坛对此给予深情回顾。

       北京大学教授,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李伯谦说,“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常设高端学术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学术问题与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纪念新中国考古学走过的70年,大家齐聚郑州,回望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每一次突破,展望考古事业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建立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介绍,近年来,河南省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均有重大突破,极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发展。这些发现也取得了一系列荣誉,河南有17项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45项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守望:郑州发现令人震撼

       古都郑州地处“天地之中”,在华夏历史文明起源发展中,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地区孕育了连绵不断、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基石,也为我们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目前,郑州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两处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郑州地区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4项。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显示了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丰富了郑州历史文化底蕴,提升了古都郑州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8月27日,40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来到巩义双槐树遗址和荥阳青台遗址考察。在巩义双槐树遗址,大家认真研究发掘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大型环壕、窑址、彩陶等文物。“双槐树遗址对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几位专家不由地赞叹。

       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北斗九星”遗迹更是吸引专家关注。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这里出土的9个罐子的排列形状,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北斗九星”高度契合,并且每个罐子的大小尺寸也有着特殊含义。考察过程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的多位专家认为,该发现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努力书写出彩篇章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文物考古学对中原地区的探索和事件,不断冲击和更新着人们对华夏文明历史面貌原有的认知,也还原了古都郑州应有的历史地位。郑州地区古遗址异常丰富,集中涵盖了中华民族史从史前历史到进入国家阶段后各个时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郑州考古的大发现接二连三,令人震撼,这些大发现项项惊人,件件拓新,更新了人们对中华早期文明的原有认识,为重构中国上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新材料,书写了中国考古史的灿烂篇章。”王巍兴奋地告诉记者。

       顾万发分析说,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大家经过深入研究,提炼出郑州地区文物资源的“四个重要核心价值”,即:郑州地区是东亚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郑州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郑州地区是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荣的核心地区;郑州地区是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形成发展与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核心地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沐浴着华夏文明的历史曙光,古都郑州必将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和中原出彩作出更大贡献!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