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追迹中原文明 聆听历史足音 “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引起强烈反响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19/10/23 09:26  

本报记者 秦华 文/图

       河南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是近代中国考古事业成长的主阵地。由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承办的大型主题展览“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举办近两个月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多观众前去郑州博物馆观展,通过1225件(套)展出文物聆听历史的足音。这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让大家对于河南,尤其是郑州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加深入而崭新的认识。

       文物饕餮盛宴

       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轰动考古界的绿松石青铜牌、春秋时期的吴王诸樊剑……河南是考古大省,而此次参展的1225件(套)文物,堪称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考古丰硕成果的集体呈现,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几乎所有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都能在其中觅得踪迹。

       据介绍,这次展览,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了专家团队策展,并集全省之力调集文物展品,共有23家考古和博物馆单位联合参展,展出的文物中,一、二级珍贵文物196件(套)。这些展品被分为“证史探源——河南考古助力国家重大课题”“启封文明——河南考古七十年重大发现”“惠及民生的河南考古”“走向未来的河南考古”四个组成部分展出,条理清晰,展品丰富而丝毫不显杂乱。

       “通过这个展览,我对河南考古、对郑州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脚下这块热土的厚重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观众张先生上周末特意带孩子来观展,琳琅满目的展品、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精彩的情景剧再现,让父子俩更直观地“触摸”到中原土地最绵长深邃的记忆。

       让文物“说话”

       文物承载文明的密码,见证历史的演进,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欣赏、读懂这些默默无语的文物并非易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走近这些文物,郑州博物馆特意推出了义务讲解、情景剧表演及多项互动节目,帮助文物“开口说话”。

       上周末,记者走进展厅,只见3位志愿者正在表演情景剧《手铲释史耀中华》,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考古发掘——辉县考古发掘,他们表演得轻松有趣,观众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在两周列国板块前,义务志愿者讲解员史红黎等人也献上了精心编排的情景剧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三楼,观众不仅可以亲自动手制作捶丸,还可以身着古装下棋、留念,把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这些互动节目,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了观众对历史文物的理解,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郑州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大队负责人徐林告诉记者,该馆投入了80多位志愿者参与到展览的义务讲解、节目表演等环节,他们成为文物的“嘴”,帮助观众与文物对话。

       带你“重读郑州”

       展览开幕近两个月来,不仅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更是吸引了众多外地群众来“打卡”。在郑州博物馆的预约登记表里,记者看到,山西大学、郑州第九中学、开封市检察院退休干部、易美旅行社等旅行社、机关单位、学校特意组团前来观展,其中,还有不少是外地的观众。展览成为郑州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通过它,许多观众对郑州的历史也有了崭新的认识。

      “虽然我在郑州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但对郑州的历史一直不太了解,总认为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通过这个展览,我才知道原来商城郑州有着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观众李学齐观展后激动地告诉记者,郑州商城遗址、郑韩故城遗址、李家沟遗址等郑州市的众多考古项目均在展览中呈现,看着那一件件从郑州出土的文物,他作为郑州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说的,近年来郑州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还原了古都郑州应有的历史地位,也刷新了人们对郑州的全面认知。而在此次展览中,郑州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有浓墨重彩的呈现,古都郑州的新形象在越来越多观众的心中树立起来。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免费对公众开放,还没来得及去观展的市民赶快去参观吧。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