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珍绽华彩 文脉续辉煌 ——郑州市“十三五”时期文物保护工作回眸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20/12/29 09:35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郑州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一处处厚重的遗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穿越历史时空,精彩串联起这座古都静静流淌的千年文脉。“十三五”时期,郑州市文物工作围绕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和构建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城市文脉“两带一心”郑州文化战略格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着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据统计,郑州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保单位123处、市保单位246处,各类文物古迹和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文物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总数增加到14项。一个个荣誉见证着郑州文物系统的光荣与梦想:2016年,郑州市文物局被国家文物局表彰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该局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2018年、2019年,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一次。2020年被省文物局授予“河南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基础工作(保护区划定)先进集体”、第八届全省讲解员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团体奖一等奖。


1生动阐释文物内涵价值

“十三五”是新时代文物事业全面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文物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注重加强文物基础研究工作,不断挖掘阐释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价值,推动文物工作积极融入社会、融入生态、融入民生。

市文物局先后立项研究课题、委托重大研究课题以及联合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科研项目200多个,选派专家积极参与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家“中华文明走出去”工程。2016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2017年、2019年成功举办第一、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论坛永久设于郑州。“亚太地区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市保护研讨会”等十多个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在郑州成功举办或落户,进一步夯实郑州文物工作的智力保障,凝聚了社会共识。此外,《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十多个文件先后出台,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2讲好厚重郑州“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何讲好新时代郑州“黄河故事”?为积极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我市确立“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战略地位,启动全域文物保护利用核心示范区规划建设,编制《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文物、旅游、规划行业知名院校专家联合评议和修改完善。同时重点推进商代王城、黄帝故里、河洛汇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荥阳故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重点文博项目建设,与开封、洛阳联动,让“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串珠成线,打造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按照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部署,市文物局高起点谋划构建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中心城区文化板块构成的“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同时持续推进以大河村遗址为引领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西山遗址、河洛古国、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和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为支撑的沿黄生态文化带新格局。环嵩山文化带主要布局以新密新寨、新密古城寨、登封王城岗阳城遗址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国家文明起源展示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区和巩义三彩陶瓷、宋陵、石窟寺、康百万庄园为支撑的唐宋明清历史文化展示区。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主要以郑州商代王城遗址、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二七塔和二七纪念堂等为支撑的中心城区文化核心区,充分发挥古都郑州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主线中的特色优势,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的全球吸引力、辐射力和感召力。


3率先实施文物考古前置改革

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的特殊贡献。

为做好城市建设中的文物考古工作,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2018年1月1日,市文物局在市政府决策倡导下试水将国有土地开发建设中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的实施方案》,将建设用地“先出让,后考古”的传统做法改为“先考古,后出让”模式,变过去被动跟进为提前主动完成,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前,提前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和完成审批手续,真正实现“净地”挂牌出让,更好地促进了文物保护和城市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互利共赢。郑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点实施考古前置改革这一创新做法既能切实从源头上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又在战略层面配合了城市发展,得到国家文旅部、文物局、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充分肯定。2018年9月,河南省政府发文,将郑州市考古前置改革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吸纳了郑州考古前置改革经验。

4领先推行“生态保遗”新模式

俯瞰古都郑州,一边是古老而厚重的文化遗址,一边是现代而时尚的城市生活,二者如何和谐共生?“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生态保遗”新模式,大力开展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使古遗址融入现代生活。该创新实践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中国文物报》曾进行深入报道,新华社也对此进行关注,省市领导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筹建、新建遗址生态公园总数达到107处,绿化面积近万亩,已成为广大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空间。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古今辉映。一个个融历史文化与优美风光为一体的遗址生态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去处。不少市民告诉记者,近两年,郑州越来越多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相继建成开放,让大家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领略了古都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受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

据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介绍,生态保遗项目选址依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郑州特色;项目资金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用足用好支持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方式。项目设计与建设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地、规划、群众生活、后期管理等多重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5全面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按照《郑州市博物馆事业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到2021年,全市计划完成建设100家以上博物馆的战略目标。

放眼全市,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郑州博物馆新馆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结合陈列展厅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全方位展现华夏民族的源远流长、中原文明的博大精深、古都郑州的历史轴线。郑州市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将于2021年建成开放。我市还积极推进郑州樱桃沟早期人类起源遗址博物馆、郑州运河遗产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高标准筹划黄河国家博物馆、二砂工业遗产博物馆、北伐战争纪念馆、南水北调博物馆、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

据市文物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达68家。 “十三五”期间,全市博物馆每年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500余场,受众覆盖面达500万人次 。 我市每年打造2至3个省级以上精品展,相继推出《古都郑州》《星空下村落》等系列省级以上精品展。

多家博物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让古老的文明“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在“低碳行、科普游、探寻郑州古文明”活动中,来自全市95个社区老年大学的近万名学员走进博物馆感悟厚重郑州。“古都重宝耀中华”(郑州)“十大重宝”评选活动共开展100余场现场活动,掀起由1.5万名市民参加网络投票的高潮。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十三五”时期,全市近万名文物工作者不忘初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展现出积极有为的精神风貌,把神圣使命书写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守护华夏文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文化。

文物保护,肩负着黄河儿女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责任。“十四五”即将扬帆起航,我们期待着,郑州文物散发出的历史文化光芒更加璀璨夺目!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