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红色血脉 —郑州市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综述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21/07/01 10:58  


核心提示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年郑州,沧桑巨变。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风雨历程,在郑州留下一行行珍贵的历史足迹与一抹抹难忘的红色记忆。

从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到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旧址;从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到吉鸿昌烈士墓;从孝义兵工厂到董天知故居……郑州红色革命文物资源可谓星罗棋布,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党的红色血脉。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忆征程,践初心,奋进新时代。全市文物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始终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争优创先,持续推动郑州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申遗工作成效显著,基础工作更加扎实,价值研究成果丰硕,博物馆体系日臻健全,探索、创新的考古前置改革、“生态保遗”等郑州模式、郑州经验,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充分肯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交上一份精彩的答卷。

延续中华历史文脉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城市,是全国典型的文物资源大市。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6处,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

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揭晓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发掘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榜上有名。至此,郑州市先后有15个项目获此殊荣,成为全国入选考古十大新发现项目最多的城市。

黄河奔腾,嵩山巍峨。以黄河、嵩山为载体,以古都郑州为核心,郑州努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中华文明标识示范城市,构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不断创新挖掘阐释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价值,我市先后成立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设立郑州嵩山文明研究基金,通过面向全国公开发布科研课题、重大课题定向委托等方式,先后立项研究课题近200个、委托重大研究课题10余个,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全国8个科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20余项,积极参与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家“中华文明走出去”工程;成功举办“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等多个国际性学术会议,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编制《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与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探索与发现》栏目联合拍摄《大运河传奇(郑州段)》《考古中华河南篇:穿越三千年的大河村》专题片,有效提升郑州文化遗产影响力。同时,邀请李伯谦、王巍、刘绪、雷兴山、赵辉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天中讲坛”大型公益性文化讲座,生动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独特风采。

讲好郑州“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立足黄河之中、五岳之中的国家山川地理中心区位和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中心地位,按照相关规划提出联动全流域,引领河南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黄河文化国际旅游带,以“早期中国”为核心文化标识,着力构建“山”“河”“祖”“国”古今辉映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据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介绍,为深入全面梳理郑州市黄河文化博物旅游资源,该局委托清华大学高质量编制完成《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和《郑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四五”总体规划》,以黄河战略为核心指引,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确定为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四五”期间的核心工作,重点研究郑州市文化遗产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的核心价值及特点,全面布局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利用战略格局,打造重点线路标识体系,为郑州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强化文化支撑。

据了解,郑州已启动双槐树“河洛古国”、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西山遗址、大河村遗址等8处考古遗址公园相关筹备工作,配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黄河沿线集中展示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主线的黄河生态文化带。总投资16亿元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进入建设阶段,计划2022年9月底前建成开放。双槐树“河洛古国”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启动编制。荥阳故城与大运河文化片区城市设计已经完成,汉霸二王城考古遗址公园初见成效,青台遗址、西山遗址、小双桥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编制建设规划,办理相关手续。

创新“生态保遗”模式

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的特殊贡献。

2017年,郑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保遗”模式,将文物遗产遗存保护展示与生态建设、人民群众社会文化活动空间、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点实施考古前置改革这一创新做法,既能切实从源头上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又在战略层面配合了城市发展,得到文旅部、文物局、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充分肯定。

“商都”堪称古都郑州的重要文化标志,是中华文明文脉不断、人脉不息的实物见证,也是郑州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的核心支撑。绿树丛生,碧草如茵,雕塑静立,鸟语花香……历经4年多的综合保护和修缮建设,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6月26日全新亮相,市民又多了一个游览休闲、领略商文化的“打卡地”。

生态遗址公园不仅是城市的颜值担当,更是古都郑州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郑州是中国商王朝亳都所在地。商城遗址为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提供了重要佐证。现在这里建成了美丽的考古遗址公园,老百姓可以在游玩中体验商文化。这几年,我们身边的生态遗址公园越来越多,郑州变得更有城市气质了!”昨日,专门带着女儿来这里感受商文化的市民李刚鹏告诉记者。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博物馆是营造和增强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按照3年时间在全市建设100家以上博物馆的战略目标,我市将在航空港区苑陵故城、惠济区大运河文化片区、中牟绿博园片区、高新区双湖片区等地规划建设4个博物馆聚落,全面构建中原文化对外展示的“新窗口”和城市“会客厅”。

当前,郑州正在高标准筹划和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中国天文博物院、二砂工业遗产博物馆、北伐战争纪念馆、南水北调博物馆、青台遗址博物馆、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同时,积极推进县市级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加大非国有博物馆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精神需求。

传承永恒红色基因

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发生在98年前的“二七大罢工”,在古都郑州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一个个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革命文物,引领人们重回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2020年4月,市政府出台的《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市“开展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改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2020年7月,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国家相关部委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郑州市还出台《郑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讲好郑州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4项,其中,郑州二七纪念塔和纪念堂等10项已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6月19日,郑州二七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过程中,大力宣传“二七精神”,充分利用二七纪念堂“千秋二七”展览,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使之成为省内外开展红色教育的热点场所。

从探索“生态保遗”到“考古前置改革”,从提出“三年内建设100家博物馆”的目标到着力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从成功举办“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到“第九届博博会”等文博行业“国字号”活动落户郑州,再到成为全国入选考古十大新发现项目最多的城市……近年来,郑州市文物保护事业一路向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博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城市是历史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穿越在历史的长河里,奋进在时代的征程中,郑州文物保护事业正奔向繁华似锦的未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