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讲坛》讲述彩陶中华
来源: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  时间:2019/08/01 10:25  

       7月30日上午,《天中讲坛》第十三期“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在郑州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王炜林研究员主讲。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一万年前,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大发明。距今约八千年前后,渭河流域老官台文化先民率先在中国发明彩陶,其后半坡、庙底沟文化时期发展至鼎盛。距今五千年左右时,以“花瓣纹”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形成了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北抵阴山,南至长江,东到大海,西达甘青的分布,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艺术浪潮。艺术源于生活,作为中华文明物质载体的彩陶,其所展现的文化现象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当时的中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王炜林研究员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为大家进行了专题讲述。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彩陶的发明、制作工艺切入,利用考古资料图文并茂地详解了彩陶在中国境内产生、发展至鼎盛的历程,尤其着重讲述了这一时期彩陶上纹饰的演变,同时探讨了中西方彩陶的文化交流。二是距今6000年前后,以渭水流域为中心的陕晋豫交界地区发展起来的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如同旗帜一般,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同时期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表明彩陶或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礼器性质的器物,将不同区域的居民从精神上凝聚在了一起,以礼制为核心的人文观念已悄然兴起。三是半坡的鱼纹、庙底沟的鸟纹及后来抽象化的“画”纹与炎黄二帝、华族、华人联系紧密。彩陶作为华夏文明之光在漫天星斗中闪耀,孕育早期中国之花,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摇篮,成为中华民族根植于意识中的基因,见证了华夏文化主根脉的形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