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郑州工作站揭牌荥阳再次发现5000年前丝绸 “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很可能在黄帝时代,丝绸之源在荥阳”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19/12/19 14:35  

       本报讯 上世纪80年代,荥阳青台遗址发现5000年前丝织物。12月3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荥阳青台遗址举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揭牌仪式,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专家介绍,近年,荥阳汪沟遗址的数个瓮棺葬中再次发现同时期丝织物。

       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2015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项目,分别在荥阳青台、汪沟、巩义双槐树等相关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展开工作。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等技术对荥阳汪沟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的纤维材质和组织结构进行鉴定,根据碳化痕迹孔隙和残留纤维的电镜观察,发现绞经织物,纱线较细,是四经绞罗织物碳化后的痕迹。根据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可以确认绞经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这与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

     “上个世纪河南荥阳青台遗址(距今5300—5500年)出土的罗织物,被证实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而此次在荥阳汪沟遗址又再次发现同时期的四经绞罗织物,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很可能在黄帝时代,丝绸之源在荥阳。这也与古籍文献中记载的黄帝元配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传说的时间地点相互印证。”顾万发说。

    “这些在瓮棺葬中的丝织物,跟当时的祭祀和崇拜有一定关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说,瓮棺葬是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幼儿墓葬形式,将丝织物包裹死去的儿童,再放入形状如同蚕茧一般的翁棺中,“是人们希望这些夭折的孩子,可以像蚕一样,剥茧成蝶,重获新生。”

    “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开展纺织品相关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传统工艺与价值挖掘,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这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