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群入世遗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0/08/03 00:00  

  北京时间8月1日零时,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中国河南省嵩山地区。嵩山地区不仅是中国早期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它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有8处11项,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少林寺建筑群三处、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等。
  这组建筑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世所罕见。她以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建筑艺术的瑰丽。
  10大“国保”诠释“天地之中”
  “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天地之中’古建精华,共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其中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观星台、嵩岳寺塔是我国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也都是‘国保’单位,只有少林寺常住院是‘省保’单位。”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宫嵩涛介绍说。
  创建于东汉时期的少室阙、启母阙,是我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中岳庙与太室阙,是我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千余年来,它们影响了大范围的宗教建筑形制。
  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托,澳大利亚文化遗产专家茱丽叶·拉姆齐评估验收“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经过3天细致入微的考察,她说,“天地之中”的价值无可挑剔,是目前所知最好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并欣然留言:“‘天地之中’无与伦比。”
  “在考察中我认识了‘中’字,少林寺、观星台、中岳庙、嵩阳书院的碑刻上总是出现这个字。”她说,“这些充分说明了一个民族在人文方面对嵩山‘天地之中’的崇拜和认可。”
  众多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缘何汇聚嵩山?宫嵩涛解释说,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理论,登封嵩山是天地的中心,中国早期王朝将这里作为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权神授。据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代末年,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
  他说,以“天地之中”理念为动力,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古建精华“变身”文物景区
  少室山下的嵩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如今,这里恢复了“天人合一”的古老意境。
  在保护现有清代书院建筑群的基础上,嵩阳书院复原了考场、接官亭、祭祀场所等一些已毁失的重要建筑,成为人们了解儒家讲学、祭祀、藏书的重要文物景点,门票年收入由原来的1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元。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登封市拆除了距其不远的一个小火电厂,搬迁了一个村庄,使位于喧闹集镇的观星台恢复了“空寂”的古代观测天象场景。
  为了维护嵩岳寺塔的原貌,塔前保留了山坡的自然走势,而没有修建一马平川的广场,就连道路正中的一棵大树也予以保留。
  宫嵩涛说,9年来申遗工作的开展,登封探索出了一条“文物保护带动景区建设、景区反哺文物保护”的新路子。兼顾文物保护和利用,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文物的可持续发展,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登封市还投入1000多万元,针对“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编制了总体保护规划和11个专项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将单纯的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让古代建筑成功“变身”为文物旅游景区。
  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及其环境、地貌”的总体原则,登封市对8处11项古代建筑进行了修缮,建筑群内的1000多棵古树名木,也进入了保护之列,300多株生病的古树得到了专家们的精心诊治、呵护。
  “这份喜悦并不轻松,因为世界赋予我们更多、更重的责任。”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说,“我们将本着密切监控、谨慎处理的方针,做好文物本体修缮工作,使‘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延年益寿。”
  东汉三阙急需封闭保护
  在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我国1号古建“国保”东汉三阙尤其珍贵。此间一些专家呼吁,由于东汉三阙年代久远,属于濒危稀缺文物,应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尽快结束目前的半开放状态,将其封闭保护起来。
  阙又称门观,是我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的礼制建筑,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制思想。东汉三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
  太室阙是原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也是此次申遗建筑中年代最为古老的,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它凿石砌成,分东西两阙。阙身的画像内容有马戏、倒立、舞剑、人捉鸱鸮、鲧、楼阁、绞龙穿壁、羊头、熊、玄武、虎、犬逐兔、朱雀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
  早在1942年二次大战期间,当时的政府为之建起了专门的保护房。申遗过程中,一些专家和官员认为,保护房太低矮、狭窄,光线不好,应该将其拆除,重建一个现代、豪华的保护房。拆还是不拆?专家们争议很大,最后征求世界遗产专家的意见,最终将保护房保存了下来。
  宫嵩涛介绍说,东汉三阙都是我国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目前实行半开放,只要有人来参观就开门,不符合国家对濒危文物保护的要求。
  “东汉三阙极为珍贵,三阙身上的200余幅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的画像,诉说着汉代社会生活的面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说,“在目前保护条件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应该封闭保护起来。”
  少林寺承诺门票不涨价
  针对最近网络上关于申遗成功后少林寺门票会不会涨价的担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明确表示说,目前没有听说有涨价的计划,保证让大家来得起、看得起。
  少林僧人日常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常住院,以及少林寺初祖庵、塔林等建筑,8月1日和河南登封的礼制、教育、科技等其他历史建筑一起,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
  得知此消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十分激动。他说,今后寺院僧人们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能触摸到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荣誉,同时也意味着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释永信说,少林寺建筑群进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对少林文化的肯定,有利于促进少林寺建筑群的保护及其所在文化空间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恢复“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原生态环境,同时对少林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弘扬也会更加有利。
  他表示,今后将更加严格地遵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接受国内外遗产保护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历史建筑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为世界人民提供一个欣赏、观摩少林文化的良好环境。
  链接
  周公测定“天地之中”
  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登封是如何成为“天地之中”的呢?
  著名古建筑专家张家泰说,据文献记载,最早在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37年)的时候,周公意欲迁都洛阳,但遇到了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对,于是决定测日影定“地中”,为迁都洛阳寻找天象根据。
  周公认为,8尺的圭表,夏至日正午时分在太阳下的影子为1尺5寸,便是“地中”。历经测量,他在登封告成镇找到了“地中”,创立了“天地之中”学说,此后千年,无人质疑。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旧制,建成了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石圭、石表式的周公测景台。
  距测景台不远的观星台,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于至元十七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
  “天地之中”学说,确立了嵩山是天地的中心,中国早期王朝将这里作为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权神授。以“天地之中”理念为动力,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