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中原新闻网:郑州惠济桥重现天日 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
来源:大公中原新闻网  时间:2013/08/06 00:00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记者 柳青)惠济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惠济长桥是“荥泽八景”之一,全部由经过精工细雕的青石砌成。这座沉睡了数百年的古桥,最终被全部发掘出来,展露芳容。重见天日的惠济桥,将进一步印证郑州作为中国大运河枢纽的重要地位,并对中国大运河申遗产生积极推动作用。8月3日上午,记者和郑州文物局考古专家一起,走进了惠济桥考古工地现场,领略了这座沧桑古桥所展现出的历史魅力。

沧桑惠济桥

惠济桥重现天日 诉说岁月沧桑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惠济桥全部由经过精工细雕的青石砌成。三孔拱桥,宽约5米,高约6米,东西长约40米,惠济桥桥面基本与现在的地面齐平,史书上记载的桥栏杆已不见踪影,但设置栏杆的石坑尚存。

桥面上铺满了大型条石,部分条石上还留有约五、六厘米深的车辙凹槽,清晰可见,贯穿于整个桥面两端,槽壁光滑细腻,一看便知历经岁月沧桑。

桥的基座由众多圆柱形的滚石整齐排列支撑,深深埋于泥土之中,在桥两翼,不少层层码砌的石板更是精雕细琢,见证着惠济桥悠久的历史,也彷佛诉说着惠济桥曾经的繁荣昌盛。

惠济桥是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隋唐,现存石桥为明朝修建。清朝乾隆十一年,当时的《荥泽县志》赞美惠济桥称:“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

惠济桥桥面留下的车辙痕迹清晰可见

历史见证 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

今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派出专家对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报告将提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将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中国的大运河申遗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介绍说,郑州市大运河水工遗存是此次申遗的立即列入项目,主要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现存地面的索须河部分河段和掩埋于地下的惠济桥段。除大运河水工遗存外,郑州市的荥阳故城城址、古荥冶铁遗址、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等为申遗的后续列入项目。

阎铁成说,目前中国大运河申遗已经进入迎接国际专家检查评估验收的关键阶段,作为现存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有重要关联、为数不多的文物实物,惠济桥的全部发掘出土,将对郑州研究“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项目带来重要的实物参考,意义重大。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惠济桥的重见天日,必然会对郑州参加的申遗工作,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和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从周至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隋炀帝时,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608年又开永济渠,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1291年到1293年,元朝仅从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将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聊城、济宁、枣庄,河南洛阳、开封、安阳、新乡、商丘,安徽淮北、宿州,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嘉兴、杭州8省24市。

迄今为止,世界运河中只有法国的米迪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中国大运河申遗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大运河途经的各省市正在全力以赴推进申遗各项工作,为圆中国大运河申遗梦而奋力冲刺。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