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晚报:郑州——中国农耕文明的曙光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13/08/19 00:00  

“新郑大枣甜似蜜”、“渴饮礼泉饥食枣”,新郑最有名气的数大枣了,它甘甜的汁液早已融入了中原人的生活,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而新郑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1978年,在发掘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发现了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说明当时在新郑一带,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大枣。

裴李岗遗址位于郑州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

1958年前后,裴李岗村民在耕种土地时,发现石铲、石斧、石磨盘等遗物。后又发现其他此类遗物。其中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制作非常精致,引起考古界的注意。

1978年到197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开封地区文管会先后在新郑裴李岗遗址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挖掘,发现了大量墓葬、陶窑、穴居房基等文化遗迹及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壶、陶碗、陶纺轮、骨针、骨锥等各类器物,确认该遗址为距今8000~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而此前,人们所知中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仰韶文化,为距今7000~5000年。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带足石磨盘是裴李岗文化最特别、最典型的标志性器物。锯齿石镰是农业收割用具,是裴李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再一个是裴李岗的陶塑猪头等陶器,是中原地区陶器生产的鼻祖,说明有可能裴李岗村民已经开始养猪,开始有了家庭的概念。这些有些造诣的陶塑艺术品,也说明人们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顾万发说。

谈到裴李岗遗址,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如此阐释:“8000年前,当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还处在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在郑州新郑裴李岗这片土地上,先民们已经开始安稳的农业定居生活,他们能够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种植粟类等作物,利用石磨盘和石磨棒给谷物脱壳,利用陶器加工食物,创造着灿烂的中原农耕文化。”

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发现,充分证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是氏族生活的主要来源。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是中原地区陶器生产的鼻祖。裴李岗文化陶器的代表性器物有壶、钵、碗、盆、鼎等日常生活用具。此时的制陶技术既表现出原始性,又有其进步性:原始性表现在陶器形状比较简单,制作也显得粗糙,胎壁厚薄不匀;但裴李岗文化陶器已是成型的器皿,它对研究我国陶器的起源发展以及农业的起源和早期人类社会状况,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