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二〇二〇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河南三项上榜继续领跑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1/04/14 09:54  

本报讯(记者 陈茁 张体义 温小娟)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4月13日在北京揭晓,河南报送的巩义双槐树遗址、淮阳时庄遗址、伊川徐阳墓地上榜。至此,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已达49项,继续领跑全国。

据悉,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的共有20个项目,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从遗址年代来看,史前考古6项、夏商周考古4项、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6项、唐宋元明考古4项。

4月12日,河南3个遗址的项目代表和其他入围终评的各地代表分别介绍了项目发掘的过程、成果和意义,并回答了专家的提问。13日,经过评审专家组的投票表决,评选出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3个项目全部上榜。

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聚落结构布局基本清晰,发现大型祭祀坑、窖藏坑、陶窑、房址等文化遗迹,出土遗物丰富。其中,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瓮城的雏形。该遗址发现的三重环壕,曲度一致,时代相叠,互不打破,工程量巨大,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一定的人文理念。另外,墓葬区内发现的夯土祭台遗迹,系仰韶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为开展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在祭祀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发现的大量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充分证明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

淮阳时庄遗址属于布局清晰、功能专一的围垣聚落,是夏代早期中原地区新出现的小型化、专门化聚落,是一种崭新的聚落形态。系统的考古工作表明,在时庄遗址周围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存在至少13处同时期的聚落,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区域性聚落群,是时庄遗址单一功能性聚落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重新认识夏代早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伊川徐阳墓地的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在大中型贵族墓陪葬车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内还发现有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现象,与春秋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葬俗相同。从徐阳墓地时间跨度及所处位置分析,它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陆浑戎相吻合,应为陆浑戎遗存,其所在的顺阳河流域应为陆浑戎迁伊川后的聚居地和核心区域。伊川徐阳墓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其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先进性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