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初露真容
来源:大河报  时间:2023/09/19 10:57  

作为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起步区的示范项目,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备受公众关注和期待。启动更新建设以来,该项目整体施工进度达80%,一座穿越几千年展示先民生活的标志性文化场馆呼之欲出,在这里,我们可以穿越古今,沉浸式感受仰韶文化。

在地下穿越古今,感受仰韶文化

沿中州大道向北,过了魏河便到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大门。公众最为关注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新馆,目前已完成封顶。与东北侧隔空相望的旧馆不同的是,新馆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层高超过8米,地下埋深7.1米,为半嵌式结构。

从地面上看,仰韶文化博物馆新馆尚未显现真容,下沉式设计使得屋顶和地面齐平,与整个遗址公园和谐一体。现场,工人们正进行内部装修,铺设电线、管道等配套设施。

新馆南侧主入口设计的是水幕庭院,一道瀑布从天而降,这样的视觉效果、设计理念在河南尚不多见。博物馆新馆外墙采用土色GRC挂板和石材百叶结构,整体外观比较复古。为了方便各类文化爱好者参观,博物馆设置有两个无障碍通道入口,进入主入口再向前,即是仰韶文化主体广场,中间则是沙盘展示区,能直观展示核心考古区概况。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待建成后,博物馆新馆内陈设的不仅有大河村遗址出土的文物,还将展示河南,以及全国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状况。未来在仰韶文化博物馆里,不仅展示文物,还会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带游客穿越古今,感受仰韶文化的魅力。

三大片区让你沉浸式体验先民生活

处于郑州市连霍高速以南、新龙路以北、龙津路以西、中州大道以东合围区域内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约160万平方米。除了上述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新馆,还包含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原始生态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互动体验休闲区。

行走在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区内,绿化景观的布置使得整个园区绿意盎然,河道蜿蜒曲折,这便是占地近600亩的原始生态修复区,主要还原仰韶文化时期的自然生态。

继续向东走,原始农耕种植区里,稻田里水稻已经抽穗,连片的玉米地让人仿佛置身田园。“项目目前种植的植物有130多种,部分是仰韶文化时期就存在的农作物种类。”项目实施单位郑东建投现场人员介绍,在这里人们可以参与耕种,体验原始先民的农耕生活。

在大河村遗址本体核心保护展示区,工作人员正在为考古大棚做地基和复原考古探坑,据介绍,它的主要功能是对考古现场进行保护和展示。“目前我们建成的模拟探坑有8个,用来展示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大河村文化要素众多,除了核心展示区内的遗址本体展示外,还规划设置了综合体验区。综合体验区位于史前环境—农田景观区北侧,对仰韶中晚期时期的生产工具制作、狩猎、陶艺制作等生产技术进行室外模拟展示,以众多生活场景阐释遗址价值,提升游客体验感及代入感。

“中看仰韶”,这里将成为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

说起大河村遗址,大家并不陌生,这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距今6800—3500年,有着悠久历史。自1964年被发现以来,大河村遗址共经历了30余次考古发掘,成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为中原地区原始文化的分期、类型的划分,以及探讨中原地区和黄河下游、长江流域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大河村遗址的保护设施和安防设施比较缺乏,大河村博物馆馆长胡继忠表示,对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更新”建设,不仅能保护和复原大河村文物遗迹,为郑州市新增一处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历史人文景点,为国家保存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将作为一个展示郑州市历史文化的窗口,提升“国际郑”的城市形象。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的建设,将以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对遗址生态环境恢复性建设,结合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将大河村当年的历史风貌展现给各地游客,达到历史文脉的延续、共鸣和发展,创造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休闲环境,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目前项目总体建设进度已达80%。”郑东建投现场负责人刘明钊介绍,待建成后,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会成为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