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来自丹江口的水,经河南、穿河北,一路北上,最终抵达京津,滋润着华北大地。这一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的供水格局,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也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唐户遗址发掘现场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成果丰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总长1432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段长达731公里。该工程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自南向北依次穿越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8个省辖市的32个县(市、区)。这些地区不仅地理位置关键,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遍布文物遗迹,文化底蕴深厚。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河南省积极协调并汇集了全国51家考古发掘研究单位的力量,在调水工程河南段沿线的369处文物点展开了为期10年的艰苦卓绝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覆盖了总面积达92万平方米的广阔区域,还成功抢救保护了10万余件珍贵文物,并取得了多项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树立了光辉典范。
唐户遗址F21出地文物
正是有了这些扎实的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才得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最终实现了工程与文化的双赢。
2014年11月19日,为迎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全面展示文物保护工作,河南省文物局在安阳市博物馆举办了“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并展出各类文物3800余件。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考古成果的普及与深入研究,河南省文物局于2018年1月1日,在郑州博物馆再次推出了规模更大、内容更为丰富的大型专题考古成果展——“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该展览不仅是对2014年展览的延续与深化,更是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与展示。
二、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成为出土文物真正的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发掘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涵盖了从远古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统一且专业的文物保管和陈列场所,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分散保存在各个考古发掘单位,这不仅限制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研究,也极大地阻碍了其历史价值的充分展示,文物也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文物局积极行动,与郑州市政府携手合作,共同筹划并建设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河南省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坚定决心。
2024年,正值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这座博物馆是一座专门用于收藏、保护和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它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教育和审美体验于一体,致力于通过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深入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南水北调精神。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示
作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环境物证的重要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已达1万余件,数量庞大且品类丰富。博物馆的主要展览沿用了原郑州博物馆的“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提升。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3000余件(套),时代上迄远古,下至明清。品类齐全,内涵丰富。
新郑胡庄韩王陵发掘现场
展览不仅深入阐释了遗址和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还全面展示了源远流长、辉煌璀璨的中原文明。同时,展览还突出展示了在工程过程中被列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郑唐户史前聚落、新郑胡庄韩国王陵、荥阳关帝庙商代遗址、荥阳娘娘寨西周古城、鹤壁刘庄先商墓地、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等6个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见证了文物工作者在推进南水北调这一国家重点工程中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