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办参与中原路塌方现场紧急救援
来源: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  时间:2016/08/12 11:34  

                                                                                                                  学校院内距地表10米深坑

                                                                                                             在学校院内防空洞塌方区域探寻

 

8月1日下午,郑州西区普降大雨,晚19时30分左右,市区中原路文化宫路口东侧路面出现大面积塌陷,郑州美女教师张帆坠入塌坑中失踪,救援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8月4日晚八点半,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接到救援抢险指挥部电话,不足一个小时,大家就从市区四面八方紧急赶到单位并集合完毕,王文华主任、张雪珍副主任对此次救援任务作简单部署之后,带领队伍跑步赶往救援现场。经过两天两夜的紧张持续的工作,终于在8月6日上午9:56分,距地表6.5米处探寻到位于中原路下防空洞具体位置及走向,下午15:35分,探寻到位于郑州工业贸易学校院内地下防空洞入口位置,经过机械清理,15:55分地下防空洞口显现,从而为寻找到失踪人员张帆老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次塌方救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事故救援中难度最大的一次。地下管线复杂,早期防空洞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现有人防工程图纸只是示意图,比例尺不太准确,防空洞的具体位置及走向很难确定。进入现场后,工作人员及时与郑州市人防办对接,结合现场情况,根据人防工程草图及现场提供的信息建议,制定具体勘探方案,首先是在塌方区域勘探了解,其次在塌方区域东部花坛内和中原路上分别清理出两条探沟进行勘探,依据现场勘探成果不断调整勘探方案,直至找到地下防空洞的具体位置及走向。
        抢险救援现场多次遭遇大雨天气及塌方。8月6日晚,天空下起了小雨。两处塌陷区,位于中原路塌陷区域最深处距地表约6米,由于不断受到雨水的冲刷,路边的楼房基础已经裸露,形成悬空状。位于郑州市工业贸易学校院内的塌陷区域,最深处距地表10米,不时有小土块掉落。危难险重的关键时刻,世遗办(勘探办)抢险救援队的每位同志没有丝毫犹豫,纷纷跳下深坑,完全不顾潜在的危险,掂起洛阳铲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近8米长的探杆需要两三个人同时协作,几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衣服早已被汗水和雨水湿透,就连每个人的头发上都闪动着汗珠。然而,在场的同志,没有一位打退堂鼓,没有一位喊累,每个人都是坚持到完成工作任务。
       救援中涌现出了许多感动人心的场面。在中原路塌陷区域进行勘探时,由于深坑内掉落较多的花坛石块、沥青混凝块以及绿植,很多孔都不能用探铲探过,囿于地下管线复杂又无法使用大型机械。现场的勘探人员也是焦急万分、束手无策,勘探队员张小民看到了路面上闲置一根直径约10公分、长约4米的钢管,他招呼身边的段玉峰、吴国民等人,几个人将钢管竖起来插进业已打好的探孔内,三个人一组,伴随着“一、二、三”的节奏声,一点点向下打孔,将地下的砖石块层打穿,然后再用洛阳铲继续向下勘探。没有人去组织、没有人招呼,大家默契地配合着、替换着,丝毫不知道辛苦。淋着大雨加上不停地出汗,参与救援的三位同志患了重感冒,身体虚弱,但第二天一大早依旧来到了救援现场,用他们的话说“在家里呆着心里不踏实,哪怕来现场打个下手……”。在郑州市工业贸易学校院内塌陷区域勘探时,由于深坑内空间有限,李恩电独自一个人拿着洛阳铲跳进深坑,寻找地下防空洞的具体走向,而他所处的位置距地表 10米,且刚发生过塌陷。从地面向下看,一个人在里边显得那么矮小,但那时又觉得他一个人却又显得那么高大。他们几个只是这次救援事件中涌现出来的缩影,如同张小民事后所说的那样:“那天晚上大家都是交了心的去干活,谁还想那么多干啥”,朴实的话语也道出了每位抢险救援队员的心声。
        世遗办(勘探办)经过紧张的救援,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交付的紧急任务,这也是文物勘探首次成功地运用于抢险救援,为日后其它各类救援事故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抢险救援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冲得上、打得赢,具有坚强战斗力,是一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文探队伍。(丁大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