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登封王城岗遗址保护的思考与启示
来源:顶端新闻  时间:2025/09/09 17:39  

9月2日上午,在登封市文物局领导张少刚陪同下,我和人民日报社任胜利主任、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翁淮南主任一行来到王城岗遗址,听取项目负责人马龙就王城岗遗址发掘和保护相关介绍。

登封市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嵩山南麓的颍河上游,是一处承载着中华文明早期记忆的重要考古遗址。作为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的代表性聚落遗址,王城岗不仅见证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内涵,成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这一宏大命题的关键节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公众认知的局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如何在发展与传承之间寻求平衡,如何让沉睡于黄土之下的文明记忆重新焕发生机,是当下亟需深入思考的课题。

王城岗遗址的考古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时间坐标的重要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发掘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大型夯土城墙、祭祀遗迹、陶器作坊以及大量具有典型龙山文化特征的遗物。尤为重要的是,部分学者依据文献记载与地理方位推测,王城岗极有可能是“禹都阳城”的所在地。尽管这一观点尚存学术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该遗址为研究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关键的实物证据。它不仅填补了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文明过渡阶段的空白,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材料。遗址中发现的双重城垣结构、高等级建筑基址和礼器残片,显示出社会分层与权力集中的趋势,这正是国家形态初步形成的标志。可以说,王城岗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遗址,更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缩影。

然而,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最直接的威胁来自周边环境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登封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嵩山景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张,部分工程项目距离遗址保护区仅数百米之遥。虽然现行《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不到位、审批程序不透明等问题。一些临时性施工活动虽未直接侵入核心区域,但其带来的震动、扬尘与地下水位变化,已对地下遗存造成潜在损害。此外,农业耕作活动长期在遗址边缘地带进行,机械翻耕导致表层文化层被破坏,出土文物常因农民无意挖掘而流失,缺乏系统记录与科学回收机制。

更深层次的问题则在于保护理念的滞后与公众参与的缺失。长期以来,遗址保护往往被视为文物部门的“专业事务”,与地方社会发展割裂开来。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建设时,常将文化遗产视为“负担”而非“资源”,导致保护投入不足、管理机制僵化。王城岗遗址虽已设立保护碑和简易围栏,但缺乏常态化的巡查与维护队伍,监控设备覆盖有限,防盗防破坏能力薄弱。与此同时,公众对著名王城岗遗址的认知普遍停留在“古迹”层面,对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缺乏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多将其视为普通农田或荒地,青少年群体对本土历史文化认同感薄弱,这使得遗址的社会支持基础极为脆弱。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构建一种系统性、可持续的保护框架。首要任务是强化法治保障与科学管理。应依据《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条例,进一步明确王城岗遗址的保护边界,严格限制保护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规划、住建、环保与文物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能,如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遗址数字档案,实现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避免过度修复造成“二次破坏”。

其次,必须推动保护模式从“被动防御”向“主动融入”转变。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激活。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王城岗遗址纳入区域文化旅游整体规划,打造以“早期中国”为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复原部分建筑格局、设置互动式展陈、开发研学课程等方式,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明起源的脉络。例如,可在遗址附近建设王城岗遗址博物馆,集中展示出土文物与研究成果,并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古代聚落生活场景,增强传播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同时,鼓励社区参与保护过程,设立“文化守护志愿者”制度,培训当地居民担任导览员或巡查员,既提升其文化自豪感,也拓展保护力量。

第三,学术研究与公众传播需并重推进。王城岗的学术价值仍有待深入挖掘。建议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支持多学科联合攻关,结合环境考古、科技测年、人骨分析等手段,全面揭示该遗址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成果应及时转化为通俗读物、纪录片或短视频内容,通过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打破学术与大众之间的壁垒。尤其应注重对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启蒙,将王城岗的历史故事融入中小学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探访活动,从小培养文化保护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遗址保护并非孤立的文化行为,而是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登封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王城岗若能与少林寺、中岳庙等知名景点形成联动效应,构建多层次的文化旅游线路,不仅能提升整体吸引力,也能为遗址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反哺。地方政府可探索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将部分旅游收入定向用于遗址维护、学术研究与社区发展,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当然,在推进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坚守“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任何开发行为都应以不损害遗址本体安全为前提,杜绝商业化过度开发与形象工程。王城岗遗址公园的设计应尊重原有地貌与历史氛围,避免建造与环境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展览内容应严谨求实,杜绝虚构传说或夸大其词,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严肃性。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王城岗遗址折射出中国千千万万个考古遗址面临的共同困境,它们或许没有兵马俑的震撼,也不及故宫的辉煌,但王城岗遗址却是中华文明根系中能直接串联起文明演进的完整链条。因此,对著名王城岗遗址的保护,不只是对一处古迹的守护,更是对华夏历史文化基因传承与保护记忆的珍视,是对文化基因根脉的延续。

据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大项目负责人马龙介绍,理想的王城岗应是一个“活”的遗址——它不再是被铁栏围困的沉默土堆,而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空间、一个社区共享的文化客厅、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场域。在这里,考古学家可以继续探寻文明的密码,学生可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游客可以感受文化的厚重,而当地居民则能从中获得身份认同与生活尊严。这样的遗址保护,才是有温度、有深度、有生命力的保护。

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策的智慧、科学的支持、社会的共识与时间的沉淀。每一块被妥善保护的夯土,每一件被准确解读的陶片,每一次公众的驻足凝视,都是对文明的致敬。目前,登封王城岗遗址仍然静静伫立在嵩山脚下,等待的不只是技术的修复,而是人心的觉醒。当我们学会以敬畏之心对待祖先留下的痕迹,以责任之志传承文化薪火,那些深埋于黄土之下的故事,终将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新延续华夏文明及历史文化基因传承与活化。(文中图片均为作者韩枫桦拍摄)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